「創作者欠缺的是一個發育成熟的培養皿」——專訪 BIOS monthly 編輯部

「創作者欠缺的是一個發育成熟的培養皿」——專訪 BIOS monthly 編輯部

 

去年底,BIOS monthly 完成一個新的里程碑:從線上跨往線下,推出成立 8 年來的首個紙本企劃《野 yeah》。Abby 認為,「對團隊來說,就是一次越級打怪。」而這一次的越級,不僅讓團隊吸收全新經驗,也累積了更多勇氣,為自己延伸更多新的嘗試。

 

從做內容到賣產品,工作周期從月更變日更

回憶那段銷售《野 yeah》的日子,若涵說,像是經歷了一次潛能開發。畢竟過去 BIOS monthly 以深度內容為主而習慣以一週、甚至一個月的時間,來觀察內容發酵和傳播的成果,但這次牽涉營利,「月更」的速度瞬間變成「日更」。

負責專案統籌的 Abby,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,是確認昨日的廣告點擊成效、帶進多少訂單,進公司的首要任務,則是與團隊討論行銷活動該如何調整及補強。編輯團隊每個人都會貢獻新的行銷靈感,Abby 笑說:「突然看見每個人大腦裡奇怪的東西,」激發出許多不曾做過的社群手法,一面定義 BIOS monthly 的樣子,也釐清目標客群的長相。

「我們不是每個行銷活動,都只是要大家點進去購買,」例如上嘖嘖募資的形象影片,找來大象體操的凱婷、搭配楊秀卿說唱藝術團的唸歌和月琴聲,共同創造出一次最「野」的聲音合作。若涵也坦言:「那時候的工作節奏比我預期的密集,」這讓編輯團隊有機會測試自我能耐的極限。《野 yeah》的行銷經驗打開了編輯思維,從內容製作者更往社群端靠攏、以使用者經驗與反饋思考,在文章的表述形式之外,進一步在意社群端的處理與轉化。另外,和過往點擊線上文章相比,掏錢購買《野 yeah》是門檻更高、承諾更大的互動行為,「讀者在我心中的形象,也比過往的網頁瀏覽量更為具體。」

 

向讀者伸出一隻手,就辦個講座(見面會)吧

《野 yeah》的銷量是讀者直接給予的良性回饋,挹注了編輯部面對外界的信心。「以前總覺得外界不懂我們在做什麼,」若涵反思,編輯部好像該對外伸出一隻友善的手,讓好奇的人有一個管道,能了解這個媒體的主張。實體講座,就是他們嘗試的管道之一。

身為講座負責人,Abby 認為籌辦的過程中,每個人都在學習如何去闡述自己,「這個自己不是我,而是身為 BIOS monthly 一份子的我們。」在團隊一起工作的這段時間裡,做過哪些事情?這些事情又代表了哪些意義?BIOS monthly 究竟在意些什麼?又打算往哪裡去?他們試著把這些片段收斂彙整,與讀者分享。

「其實我們很害怕獨斷話語權,」為此,他們找來其他媒體加入對談,反覆檢視所要表達的內容,「就是不想讓聽眾認為,我們所說的、就是唯一正確的解答。」

若涵認為,「這個時代有點逼著編輯不得不往前站。」編輯部在意讀者,期待感受讀者的想像、了解他們是怎麼樣的人,但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自己,還在拿捏琢磨。只希望在實體的互動之中,稍稍傳遞團隊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——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台灣有野性、生命力的創作者,以鼓勵更多更年輕的創作者。

 

磨編輯的刀!除了文字,Podcast 也參戰

Abby 在團隊屬於開發者的角色,今年帶頭、勇敢地加入 Podcast 戰局。作為一個數位內容編輯,她相信表達內容的形式絕對不只有文字。「這比較像是去磨編輯的刀,不限於已知的編輯手法和技術,找更多可以延展內容的方式。」 

以他們的 Podcast 節目「地方の文氓」來說,和 BIOS monthly 站上原生相比內容調性更輕鬆,兩人對談的形式也擴展了內容討論的空間。以往寫金馬獎的入圍片單分析,文字表現可能需要兩萬字,但 Podcast 就能用更閒聊活潑的切角,傳遞他們對於電影拍攝手法的觀察。

若涵觀察,這些嘗試都會刺激原本 BIOS monthly 的訪問邊界和呈現形式,增加編輯的能動性跟靈活度。就像 Podcast 帶進的輕鬆活潑感,可能是過往僅限於文字呈現的他們,要花更長久的時間才能適應的觀念。

 

擴展對創作的定義,挖掘未典範化的類型

重新梳理今年 BIOS monthly 網站、紙本企劃,要說出一個明確的內容策略,就會是「拓展創作的定義」。

 以今年啟動的專欄作者徵求計劃為例,限定沒出過書、沒有固定專欄的作者,遞交專欄企劃書,希望找到有才華但沒資源的創作者,總共收到五百多封申請信,「看見太多比我年輕的人充滿潛力,思考事情的角度和企劃手法跟我完全不同,有些想法雖是粗胚但很生猛,總覺得新生創作者欠缺的是一個發育成熟的培養皿。」Abby 說。

最後編輯部從中選擇了兩個:讀性別研究所、在酒店工作的少女 A 寫下「歡迎光臨午場酒店」,以及香港作者朱嘉喬所寫的「在城中消失」。少女 A 既擁有性別研究的觀點,又是酒店工作的一份子,描繪客人、小姐各自的故事;朱嘉喬則是在香港抗爭之後,記錄著自己的生活經驗,反映港人用什麼樣的情緒跟狀態,維持他們的生活。這樣的計劃創造了編輯無法做出來的「第一手視角」,也給了新生代創作者發表的舞台。

若涵也發現,當 YouTube 成為一種新的創作媒材,為什麼創作者不像電影工作者一樣,被認真看待?「或許本來覺得 YouTube 有些內容很中二,但如果從剪輯手法、鏡頭語言去思考,還是可以找出一些有趣的觀察和道理,只是沒有人把它他理論化的歸納起來。」過去負責電影線的她,往下探索 YouTuber 的創作宇宙,今年封面故事也首次以 YouTuber「反正我很閒」為題,記錄他們的創作歷程與思考。。

BIOS monthly 喜歡發現有趣的、非傳統創作者定義、甚至尚未純熟的創作者,不再只從導演、作家等出發,更在尋找與闡述「未典範化」的創作,若涵認為,編輯部所有人都為此努力,「如果我們發現某個人沒被看見,但他們的創作世界竟然這麼有趣,就會非常認真、想表現出這個人的所有狀態跟用心,以傳達各種創作的可能性。」

  • 撰文| Sana